20250621 當小眾變成大眾

看到這篇貼文

外國觀光客的行為正在慢慢改變日本人的日常。

像是祇園現在限制通行,八坂神社晚上不能搖鈴,甚至連看富士山的視野也因為便利商店加牆而被擋住。

在禁止與限制之前,這些原本都是日本人的日常生活, 卻因為觀光客的缺乏常識和失控行為,一件一件被奪走了。可能還有很多我沒注意到的地方,早就悄悄起了變化。

篩選性

這些問題大部分的根本原因來自於普及化帶來的篩選能力降低。當出國變的更方便,機票更親民,甚至是日幣貶值讓更多人能輕鬆的出國旅遊,這些問題只會越來越多且永遠不可能解決。想想看 30 年前根本沒多少人有能力出國旅遊,要出國也是再三考慮找出最喜歡最熟悉的國家,而不是隨意選選反正下次出國也很輕鬆,這就造成了現在出遊群眾不只水準低,可能甚至對出遊的國家毫無了解。退一萬步,就算水準都一樣,光是人數碾壓、笨蛋總數上升,就帶來像是貼文裡面說的災難。

這放在任何產業事務都一樣,15 年前智慧型手機還沒有普及的時候,上網至少能篩選掉不會用電腦的人,現在每個人都能用網路,每個阿貓阿狗的意見都能被直接看到的時候我們當然會覺得網路上的人全是智障。

少了愛好+經濟能力雙重篩選,一般大眾充斥在原本經過層層篩選的地方,當然會覺得裡面滿滿的汗臭味。

網路覺得網路上的人全是智障的原因還有發文比例,那些傻子發文前不會思考,思想觀點薄弱隨便找一個反例都能輕鬆反駁,況且社交軟體實際上就是個可悲的地方,沒有生活的人才會整天黏在上面瘋狂發文,有正常生活的人誰每天在社交軟體上散播負能量?

普及化

不是反對普及化,而是我們應該要知道圈子的改變必然會發生。

沒有普及化東西永遠做不大,就永遠只會是小圈圈,更膚淺的說法就是賺不到錢,試想如果如果對漫畫還是 20 年前看了會變笨的看法,現在的二次元產業有可能發展成這種規模嗎?阿不過現在那些輕小說改編的動畫看了還真的會變笨就是了。又比如說我們知道日本相對守舊排外,但是你知道日本校園霸凌橫行有一部分也是原因僅是沒辦法接受「有人和我們不一樣」嗎?如果沒有網路普及,也沒有外部知識對內傳播普及,不知道要到猴年馬月才能解決這個問題。

我也不是說大眾=愚蠢,只是大眾人數高於小圈圈,大眾也不可能比小圈圈更熟悉內部的規矩。隨便舉例兩個圈圈分別有 5% 和 10% 的違規仔好了,大圈圈光人口基數壓下來 10% 違規仔的數量可能就比整個小圈圈的人數還多。

小圈圈至少還有共同語言和認知,變成大圈圈之後要讓大家有共同語言、習慣、文化、和認知是難於上青天,甚至某些人連尊重文化都做不到,何來融入?

普及化有好有壞,但是普及化的同時原本圈圈的本質也會不可避免的變化,要馬跟著圈圈一起改變,要馬找到另一個適合自己的圈圈,我不喜歡人擠人,所以普及化之後我選擇退出換到下一個圈圈,就像是從社交軟體到這個部落格一樣。

笑話

說個笑話:把這篇丟給語言模型要求賞析,他會總結出:「反平權思維:她認為並非所有人都應該有「發聲」與「參與」的權利,尤其當這些權利造成集體品質退化」這個傻逼結論。

小圈圈大圈圈這是相對於領域來看的,同一個人在某些地方是小圈圈,在其他領域又是別的小圈圈眼中的大眾了。

載入評論